吉林省政府新聞辦于2022年11月1日10時召開《關于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玉廣介紹相關情況,省水利廳副廳長劉志新,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包青春一同回答記者提問。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賈鵬鋒主持了本場發布會。
賈鵬鋒: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做好黑土地保護工作的同時,一直不斷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今年9月21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
《關于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這是我省出臺的第一部關于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政策性文件。
為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指導意見》有關內容,我們邀請到了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張玉廣先生向大家介紹相關情況。共同參加今天發布會的還有省水利廳副廳長劉志新先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包青春先生,他們將共同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請各媒體對新聞發布會的內容給予充分關注和深入報道。
首先請張玉廣先生介紹情況。
張玉廣:
各位記者朋友:
上午好!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制定出臺《關于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有關情況。
一、出臺《意見》的背景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視察時提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
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我省積極推進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提出“千億斤糧食”工程,將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確定為八大工程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廳會同水利廳、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組織起草了《關于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省政府辦公廳9月21日正式印發實施,這是我省出臺的首個關于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政策文件,對全省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作出了系統安排。
二、《意見》的主要內容
《意見》共十一章,35條,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明確目標任務,分別提出到2025年、2035年新增耕地目標。二是深化調查評價,摸清后備資源數量、分布、水資源匹配、土地權屬,形成數據庫。三是加強規劃統籌,明確布局、規模和時序,確定實施流程和建設內容。四是規范項目管理,因地制宜,充分論證,嚴格程序,確保新增耕地數量、質量真實可靠。五是加快水利工程,完善水資源匹配格局,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六是推廣改良技術,總結評價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成熟度,形成符合實際的技術體系。七是加強良種選育,搞好耐鹽堿作物育種和種植技術推廣。八是管控生態安全,充分論證評估,減少項目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九是拓寬資金渠道,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發行政府專項債券,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十是嚴格后期管護,完善新增耕地管護制度,加強對承包經營的日常監管。十一是強化保障措施,從組織、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保障。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指導意見》中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創新投融資模式,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支持符合條件的投資主體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公司信用類債券,用于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拓寬了社會資本參與的融資渠道,并保障社會資本獲得合理利潤。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歡迎社會各界參與到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中來,共同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下一步,我廳將會同省直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在抓好鹽堿地治理項目實施、推廣應用鹽堿地治理成熟技術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推動《指導意見》落地見效。歡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提出寶貴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推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賈鵬鋒:
感謝張玉廣先生。下面是記者提問時間,提問之前請先介紹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體機構。
吉林日報記者:
請問鹽堿地綜合利用工程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由誰來投資?
張玉廣:
我先解答資金投向問題。鹽堿地綜合利用要通過土地整治項目來實現,根據國家發布的《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項目投資主要用于:土地平整、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農林防護、農田輸配電、土壤改良等工程。
關于投資主體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投入?!吨笇б庖姟芬幎ǎ焊骷壵畱哟筘斦度肓Χ?,按規定統籌相關項目和資金,支持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科學制定資金使用計劃,做好年度預算安排;二是社會資本投入?!吨笇б庖姟诽岢觯翰扇≌蜕鐣Y本合作(PPP)模式、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多元主體參與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此外《指導意見》還對支持發行政府專項債券,創新投融資模式,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明確。這將為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資金保障提供支撐。
中國日報記者:
目前我省適合在鹽堿地種植的耐鹽堿品種選育審定情況如何?
包青春: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等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相關科研單位在西部典型蘇打鹽堿地建立了一系列耐鹽堿品種選育試驗點、試驗站,通過利用耐鹽堿優勢親本篩選、地理遠緣雜交、高能重離子輻照誘變等技術,采取低世代群體耐鹽堿鑒定、穿梭育種、生態基因聚合、熟期精準標記等手段,先后選育審定通過了一批耐鹽堿品種。玉米主要有四單19、吉單27、吉單505、吉單35、吉單535等5個耐鹽堿品種,水稻主要有長白9、吉粳88、白粳1、東稻2、東稻4、東稻12、白粳2、吉粳816、東稻122等9個耐鹽堿品種,大豆主要有東生118、中吉602、吉林23、吉林31、吉育608、吉育58、吉育232、吉育259、吉育204、長密豆30等14個耐鹽堿品種,高粱主要有白雜11、白雜13、白雜14、白糯1等耐鹽堿品種,為我省開發利用鹽堿地、實現“千億斤糧食”目標奠定了基礎。
吉林廣播電視臺記者:
《指導意見》中提出“堅持以水定地、有序開發”,眾所周知,水利是農業的基礎和命脈,請問在我省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中,水利是如何從水資源和水利工程方面予以支撐和保障的?近期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劉志新:
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是實現我省“千億斤糧食”目標的支柱性工程,省水利廳站在糧食增產“耕地是根本,命脈在水利”的角度,高度重視,堅持水利先行,全力落實水資源保障和推進水利骨干工程建設。
一是科學論證“需要多少水、水從哪里來”的問題?!吨笇б庖姟诽岢?,到2035年,全省開發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實現新增耕地365萬畝,共需水15.53億立方米。經分析,在水利部分配給我省嫩江流域地表水水量指標外,還需新增3.2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量。我們將按照節水優先、優化配置、遠近結合的原則,近期,通過大力實施農業節水、調整嫩江上游尼爾基水庫調度運行方式等保障用水需求;遠期,依托國家正在推進的東北水網建設,統籌優化重大水利工程布局加以解決,水資源是可以保障的。
二是系統研究“水土匹配”的問題。實現新增耕地,首要是破解“有地無水”的困局,解決“水土不匹配”的矛盾。對此,我們結合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分布情況,在加快推進在建松原灌區建設、已建五家子灌區和大安灌區達產、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等工程基礎上,以構建“兩縱四橫”吉林全域水網為核心,系統謀劃了中西部供水、引嫩入白擴建、大安灌區二期、扶余駿平灌區等水利骨干工程,通過建設一批引調水和灌區等水利保障工程,進一步優化水土資源匹配格局,完善干支渠輸水體系,將切實為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提供堅實水源保障。
三是突出抓好近期項目落地。圍繞《指導意見》提出的2025年近期新增耕地目標,省水利廳已成立工作專班,赴白城、松原、大安現場調研指導,部署地方提前開展水利骨干工程前期工作,明確實施主體,制定推進時間表和路線圖。目前,引嫩入白擴建、大安灌區二期、松原灌區片區水利骨干工程可研報告及前置要件編制工作已經全面鋪開,并已完成可研初稿,力爭年底前立項獲批,2023年開工建設,2025年前為新增30.15萬畝水田提供灌溉用水。其間,我們將積極與自然資源部門共同研究水利骨干工程和田間土地整理之間的匹配協調,達到同步實施、同時見效,確保我省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取得預期目標。
香港商報記者:
在剛才的政策介紹中,提到了項目實施管理的問題,請問在實踐中是如何具體操作的?
張玉廣:
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主要包括前期、實施、驗收三個階段。
前期階段的要求是:屬地政府組織開展土地清查,理清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因地制宜,科學確定項目區域,對擬實施項目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并嚴格履行立項審批。實施階段的要求是:項目施工嚴格按設計開展,項目建設要綜合配套各項農業生產設施,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項目新增耕地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驗收階段的要求是:項目施工結束后,市縣政府會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會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生態環境、林草等部門,對項目進行竣工驗收。按照職責要求嚴格把關,確保工程質量。
中國吉林網記者:
我省選育審定的耐鹽堿品種在鹽堿地種植表現情況如何?
包青春:
我省選育審定的耐鹽堿品種,在實際種植中,部分品種田間長勢表現良好。東稻4耐鹽堿水稻品種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一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吉林省水稻新品種高產競賽第一名,實測產量849.37公斤/畝,創吉林省水稻高產歷史最高紀錄;吉粳816耐鹽堿水稻品種曾榮獲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500萬畝,大面積生產中產量超700公斤/畝;長白9耐鹽堿水稻品種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直是新開鹽堿水田的首選品種,種植面積占鹽堿稻區70%以上;東稻122耐鹽堿水稻品種去年在大安市叉干鎮蘇打鹽堿典型稻區測產632kg/畝,比當地主推品種增產10.6%,高產地塊產量達到721kg/畝;東生118耐鹽堿大豆品種今年在前郭縣查干花鎮225畝中重度鹽堿地測產為150.4公斤/畝,在長嶺種馬場4500畝覆沙改良的鹽堿地測產為211.08公斤/畝;白雜11耐鹽堿高粱品種每年推廣面積在5萬畝以上。這些耐鹽堿品種都適合在我省西部等蘇打鹽堿地區推廣應用,能夠為我省開發利用鹽堿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吉林廣播電視臺記者:
在鹽堿地治理過程中,技術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請問這方面我省是否有足夠的技術儲備?
張玉廣:
的確如此。鹽堿地治理是世界性的難題,我省西部鹽堿地屬于典型的蘇打鹽堿地,也是最難治理的鹽堿地類型之一。多年來,數十家科研技術團隊在我省西部進行了長期的土壤改良和種植實驗,從施用改良劑和有機物料、改進耕作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等方面不斷探索,為我省西部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積累了經驗,儲備了較為穩定成熟的治理技術。
去年以來,我廳在大安市建立了鹽堿地改良技術示范基地,引入10家技術團隊開展鹽堿地改良技術“比武打擂”,進行實驗示范。今年7月22日,我省召開鹽堿地改良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權威專家進行學術交流。7月23日,由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等機構發起,成立了大安鹽堿地研究院,匯集多家科研團隊、多層次科研人員合力攻關。這些措施,將有效推動鹽堿地治理技術的不斷形成和推廣應用。
賈鵬鋒: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參與。